勞務派遣工同工同酬似發(fā)夢? 限制派遣或讓勞工更受傷
來 源:HR沙龍發(fā)表日期:2013-08-26
今年七月起開始實施的新修改的《勞動合同法》,對勞務派遣做了更為嚴格的規(guī)定,但勞工們的權益與公平仍有待落實
勞務派遣工,同工同酬似發(fā)夢?
“現在我寧愿打零工,也不愿意再做派遣工。”作為勞動合同法修訂后國內首例勞務派遣糾紛的申請人,被用人單位無故辭退的徐輝(化名)如今對派遣工避而遠之,在他眼里勞務派遣意味著沒任何安全感,單位不想用你了隨時可以把你一腳踹開。
對于用人單位而言,勞務派遣在降低成本用人的同時還可規(guī)避與員工建立長期勞動合同關系的風險;而勞動者則通常會忽視這一風險,動輒由勞務派遣這一低門檻通道求職、謀生。今年7月起開始實施的新修改的2013版《勞動合同法》,對勞務派遣作了更為嚴格的規(guī)定。對于勞動者而言,新法規(guī)能更好地保障他們的權益,也可能堵了一條求職之道。
叫屈
派遣工被炒打官司求正名
“一個月休息四天,每天工作8到10小時,每天配快遞500-800件,工作一年多以來沒有休過年假,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被要求加班卻沒有加班費……”徐輝告訴記者,自己踏踏實實在1號店工作一年多,突然被解聘著實有些不甘,更令徐輝無法接受的是,由于他簽訂的是勞務派遣合同,被無故解聘后沒有得到用人單位應給的補償。
“當初招聘、簽合同等都由1號店負責,但簽合同時卻要求我和派遣公司簽,那時為了能有份工作沒想那么多就簽了。”被解聘后,徐輝才意識到因為派遣工的身份,自己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聯(lián)微乎其微。“不想用你了,直接把你一腳踢回派遣公司,你和天天賣命工作的公司之間就沒有關系了。”
“用人單位是通過勞務外派這種看似合法的手段達到了非法的目的,損害了勞動者的權益。”在徐輝的代理律師龐琨看來,修訂后的《勞動合同法》規(guī)定勞務派遣只適用于臨時性、輔助性和可替代性的崗位。作為電子商務公司,商品配送是1號店的主要業(yè)務,不符合勞務派遣的條件和原則。徐輝向法院申請將所簽的派遣合同視為無效,同時要求確認他和用人單位之間應當具有合法的勞動關系而非用工關系。
今年9月5日此案將在深圳市羅湖法院開庭。如果法院確認了徐輝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正式勞動關系,徐輝將可以獲得“解除勞動關系的經濟賠償”等權益。律師龐琨希望這一案例能為之后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勞務派遣工維權樹立一個的先例。
對于已被辭退的徐輝而言,“正式工”的身份只是為曾經的工作性質正名。被辭退后的半年多時間里,徐輝一直靠打零工為生。徐輝告訴記者,現在對勞務派遣工有了陰影,即使打零工的收入不穩(wěn)定、也沒有社保,但仍比派遣工更能帶給他安全感。
兩難
限制派遣或讓勞工更受傷
像徐輝一樣,要依據新勞動法為自己派遣工身份“正名”成正式勞動關系的人畢竟不多。大部分勞務派遣工卻可能因為法規(guī)中更為嚴格的條例而面臨失業(yè)。
此次修訂后的勞動合同法諸多條款都指向應減少勞務派遣的使用,除了規(guī)定勞務派遣只能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崗位上實施外,人社部起草了《勞務派遣若干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更是標明了在輔助性崗位使用勞務派遣工不可超過總用工量10%的“紅線”。
“雖然沒有數據統(tǒng)計,但在深圳使用勞務派遣的國企或是機關單位,勞務派遣工的比例肯定遠超10%。”深圳市一勞務派遣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勞務派遣制度是為了保證充分就業(yè)而產生的“妥協(xié)”之策,限制了勞務派遣制度發(fā)展后,更多勞動者將流回求職市場。他分析,在用工比例的壓力下,用人單位可能將部分員工轉為正式工,但更可能直接裁撤派遣工,用業(yè)務外包的形式替代原本的用工需求。
“外包對于企業(yè)來說沒有影響,受損的仍是勞動者。”上述人士分析,業(yè)務外包后有可能層層轉包,最后勞動者拿到的薪酬可能還沒有做外派工時的高。
律師龐琨則直言:對勞務派遣用工形式增加了限制后,對于用工市場來說反而不一定是好事。“在派遣制度下,用人單位對派遣工還需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將業(yè)務整體外包,則用人單位無需對做外包業(yè)務的員工承擔任何責任,勞動者將更無保障可言。”
苦逼
窗口多由廉價派遣工主打
“干得多拿得少,缺乏公平性”是勞務派遣制度被飽受詬病重要原因。此次新修訂的勞動法在減少勞務派遣用工的同時,強調要實現“同工同酬”。但業(yè)內人士指出,想要真正實現,單靠勞動合同法一方“吆喝”恐怕不行,像央企、機關事業(yè)單位等吸收了大量勞務派遣工的國有機構中,在編人員與勞務派遣工“同崗不同酬”的狀況與機構體制、福利分配制度緊密相關。
“任何單位、公司都有嚴格的成本預算,新勞動法要求提高派遣工的薪酬,但企業(yè)沒有辦法憑空多出一些錢來發(fā)給他們,就像同一碗飯,這部分人吃得多了,注定有人會少吃。”深圳一國企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表示,在一些市場競爭激烈的行業(yè)內,為了鼓勵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同工同酬”已經得到了較好的落實,但想在壟斷行業(yè)或者機關事業(yè)單位落實困難仍很多。
在采訪中,不少在機關單位任職的派遣工表示,對于“同工同酬”能否真正實現就沒抱太大希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機關系統(tǒng)勞務派遣工告訴記者,他所在的機關分局中,近40%的窗口服務工作人員屬于勞務派遣,而且被安排在業(yè)務量最大的窗口,“派遣工平均一天要叫40個號,正式工一天就叫五六個號。”雖然工作量是正式工的七八倍,但薪水卻只有2000元。“公務員抱著鐵飯碗,干多干少工資都不會少,臨時工如果不好好干直接就被開掉了。”
幸運
也有公平通道等著自己
深圳某媒體從業(yè)人員楊先生告訴記者,他所在的欄目組中,大部分編導都是勞務派遣工,原本派遣工基本工資系數比正式工低了三十多個百分比。由于欄目受到嚴格的收視率考核壓力,為了提高編導們的工作積極性,早在新勞動法出臺前,領導便將薪酬制度由按“基本工資加少量獎金”改為按制作節(jié)目的數量以及收視率發(fā)錢。“把基本工資的比重減少,大部分錢都拿來考核,對于單位來說,還是那筆錢,只是重新進行了分配。”楊先生告訴記者,雖然他是派遣工,但由于他的節(jié)目做得多且收視率高,工資拿得比同欄目的一些正式工還要多。
以勞務派遣形式進入某國有商業(yè)銀行的鄭小姐半年前經過考評獲得了正式工編制。轉正后究竟收入多了多少?她算了一筆賬:除了每月基本工資多出幾百塊外,還多出了每年1萬元左右的年金以及勞保報銷。“現金也就多了1萬元吧,相比于獎金這個大頭,多這點錢感覺并不明顯。”
鄭小姐告訴記者,單位實行“績效考核”,只要業(yè)務做得好,收入依然可觀。此外,鄭小姐表示,她并不介意曾經以派遣工的身份進公司。“正式工的門檻比我們高得多,都是北京總部招的名校研究生。”她表示,只要單位給予同樣的發(fā)展通道,資歷普通的求職者反而能通過派遣通道進入名企,實現職場逆襲。并沒有覺得自己曾經的“派遣工”身份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