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亚洲国产视频_在线亚洲一区精品无码网站_国产成人高清亚洲第一_日韩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视频

論沈從文小說的文化內蘊

  【摘要】:沈從文的文學作品所體現的自然、和諧的人文精神,根植于湘西信神尚巫、尚情重義的巫楚文化,決定于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美、原始,決定于居住于此處民族的淳樸、真誠,合于道家重自然的無為、清靜。本文先從湘西地區(qū)處于巫楚文化流域談起,闡述地理環(huán)境對巫楚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巫楚文化對沈從文的個性及其文學作品主題和手法的影響,進而論述從出于巫楚文化的道家思想在沈從文作品中的體現,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自由、生存的灑脫、生命的關懷的向往和追求,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美好期盼。本文采用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對起作品內容的分析,揭示出作品中飽含的深厚、悠久的文化內蘊。

  【關鍵詞】:沈從文 小說 文化內蘊

  【正文】:

  湘西濃厚的巫楚文化以一種活化石的形態(tài)直接構成沈從文深層次的文化稟賦,深深的影響著他,這也是沈從文作品中人性美的歷史根源。而楚文化正是后來的道家思想之所從出,沈從文所出生的湘西,從古就較少受到中原文化即儒家文化的浸染,其人性基本上未受到漢族封建階級整套倫理觀念的影響,故呈現出樸實天然、縱情任性的風貌。進一步說,沈從文的人生哲學和美學思想是以老莊道家思想為主導,他作品中顯示的美學境界正是道家思想的閃光。

  一、楚地文化及其對沈從文作品的影響

  楚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是我國古文化的一支。楚文化是“以祝融部落集團崇火尊風的農業(yè)文化為主源,以華夏文化為主流,以蠻夷文化為支流的南方區(qū)域性文化。楚文化在精神層面上帶有較多的原始成分、自然氣息、神秘意味和浪漫色彩。”[i]楚文化是以江漢區(qū)域為中心,在原始宗教巫術、神話的沃土中發(fā)展起來的一支由楚人創(chuàng)造的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開放而多元的南國文化,而作為楚文化的重要特征,一是崇神信巫,一是尚情重義。

  (一)“信神尚巫”及其在沈從文作品中的體現

  1. 湘西“信神尚巫”的楚文化

  人類的遠古文化,與原始宗教、圖騰巫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充滿著神巫性。原始時代,山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限制了人們的認識水平。在復雜多變的自然現象面前,人們感到迷茫、困惑,束手無策,于是原始人類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并隨之產生了圖騰巫術等原始宗教活動。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人們的認識能力的提高,人類文明逐漸擺脫原始宗教的種種束縛。由于南方經濟發(fā)展滯后于北方,在北方出現以中原文化為代表的北方文化時,南方的風俗、習慣和意識仍然擺脫不掉崇尚鬼神的原始宗教氣息。南方文化的這種“畏鬼”“信祀”的特點,在楚文化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崇神信巫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千百年來人們對此議論不絕于書?!稘h書·地理志》說:“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褥,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yè)……信巫鬼,重淫祀”。而楚國直到春秋末年仍視楚之第一大巫觀射父為國寶,在思想意識中還牢牢信奉神可通人,祭祀鬼神可獲多福而災禍不興的觀念。這種對巫神的執(zhí)著態(tài)度,己構成楚民族穩(wěn)定的心理結構,形成了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主題內容,具有穩(wěn)固而鮮明的民族特色。這一點反映在文學藝術中,就產生了散發(fā)著濃烈巫文化氣息的祭神歌舞,充滿著其詭神話的美麗詩篇和描繪著天地山川神靈的圖畫。

  2. “信神尚巫”楚文化在沈從文小說中的體現

  沈從文在旱期的小說《哨兵》中寫鳳凰軍人信巫好鬼的執(zhí)迷,他們不怕死,不怕血,不怕一切殘酷的事。但他們唯獨敬畏鬼神,“他們怕鬼,比任何地方都兇”。人們的日常生活,完全聽命于神巫。作者百思不得其解。后來,作者從理論高度認識到,這與邊地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有關:“苗族半原人的神怪觀影響到一切人,形成一種絕大的力量。大樹、洞穴、巖石,無物不神。狐、虎、蛇、龜,無物不怪。神或怪在傳說中美丑善惡不一,無不賦予人性。”[ii]

  沈從文在《神巫之愛》里,則以浪漫的色調極力鋪排了神巫被年輕女子愛慕追求的情形。聞知神巫要到云石寨做法事,年輕美貌的女子一早就聚在寨門外的大路上,等候著神巫的到來。她們把白己打扮得像一朵花,希望神巫能賜給自己愛情,哪怕只是一夜也好,因為她們“之所以精致如玉,聰明若冰雪,溫柔如棉絮,也就可以說是全為了神的兒子神巫來注意!”當夜,在跳儺儀式上,年輕女子上場向神巫表示心愿,請神巫賜福,無一例外是希望神巫愛上自己,她們大膽直率的言語讓神巫吃驚。

  作者在那種奇特的充滿原始宗教儀式和原始信仰的環(huán)境中,充分展現了湘西人對神的虔誠,在作品中對大自然中的植物、動物等自然界的萬物都賦予神性、人性,同時作者通過對神巫的描寫,以及人對神的敬仰,喚起民族的宗教情感,其實是為了表現主人公對美好人生、人性的執(zhí)著追求。

  沈從文對湘楚的崇神信巫特性,保持著理性的態(tài)度,但這并不妨礙他承認它的民俗學的意義,他也樂于欣賞民間信仰活動的詩意和美。跳儺戲或者還儺愿是湘西少數民族中最為盛行的巫術活動。跳儺或還儺原是群眾廣泛參加的集體活動,場面的特點在于節(jié)目多,手續(xù)繁復,同時還行使節(jié)慶娛樂的功能。沈從文在自己的作品中,常常喜歡在人物名字中嵌入“儺”字。《邊城》里,順順為他偏愛的二老起名叫“儺送”。儺公儺母是當地至高無尚的神,兒子為他們所送,肯定能健康長壽。沈從文在《鳳子》、《長河》中,都細致地描繪了儺舞和儺戲的全過程。

  《風子》中的儺事,由一個巫師主持,外帶兩個助手,還邀請了一些和歌的民眾幫忙。三聲炮響,巫師披掛上場。第一場是序曲,第二場是迎神,第三場是獻牲、祭酒、上表。三場法事之后,是戲劇表演,分三段:第一段是愛情喜劇,第二段是小歌劇,第三段是戰(zhàn)爭故事。三段戲后,巫師又重新穿上大紅法服,上場獻牲獻酒,為主人和觀眾向神祈福。最后是送神,“巫師亢聲高歌送神曲,眾人齊聲相和”?!堕L河》中最后一章與《風子》中的最后一幕寫于同一時期,其中上演的是儺堂戲。除開頭的儀式與儺事活動有關聯(lián)外,灘戲本身的娛神色彩十分淡薄,主要在娛人。而沈從文在《神巫之愛》中對跳儺宏大場面的描寫更具魅力:

  圍著跳儺的人不下兩百,小孩子占了五分之一,女子們占了五分之二,成年男子占了五分之二,一起在壇邊成圈站立。小孩子善于唱歌的,便依腔隨韻,為神巫助歌。女子們則只驚眩于神巫的精靈附身半瘋情形,把眼睛睜大,隨神巫身體轉動。[iii]

  在湘西,無論是苗族,土家族還是侗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信鬼尚巫的文化傳統(tǒng),各種宗教祭祀活動,將巫歌儺舞的藝術感性形式,表演得有聲有色。它既強化了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又激發(fā)了個體被壓抑了的生命熱情,陶冶了人們的審美情趣,湘西人出口必歌,以歌對話,青年男女以歌為媒談情說愛亦是常事。他們終日為生活重負所累,而每一次隆重的集體祭祖,往往都成了民族聚會的盛大節(jié)日,成為一次大規(guī)模的群眾文娛活動。這種宗教祭祀活動,剛好彌補了社會交流。正是人神雜糅、巫歌儺舞中,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得到了發(fā)展,人們的血緣親情和民族意識得以強化,由此而形成了湘西極強的民族凝聚力,形成族內人與人之間乃至族與族之間人際關系的和諧。

  (二)“尚情重義”及其在沈從文作品中的體現

  1. 湘西“尚情重義”的楚文化

  地處偏僻的湘西世界,與外界的聯(lián)系相對較少,帶有較多的原始社會的氣質和習氣。湘西世界的人們生活在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中,形成了其特有的風度和氣質。他們感情真摯自然,敢恨敢愛,地方上的風氣,既為‘對付仇敵必須用刀,聯(lián)結朋友也必用刀’,到需要刀時,他們也就從不讓它失去那點兒機會。盛酒的大甕,醉冽的燒酒,大個的土碗,器皿是土制粗糙的,人心人情卻是單純古樸的,充滿了友善質樸的原始遺風。湖南邊地人對愛情普遍持開放態(tài)度,它是區(qū)域文化與原始自然特征的反映。青年男女戀愛自由,他們被允許利用兒乎所有的娛樂場合尋找配偶,婚前性生活沒有太多的禁忌,婚后夫妻雙方的性約束較為松懈,寡婦再婚也很少受到非議。青年男女從戀愛到結婚,基本上都是在盛大的社交場合完成。清田雯《黔書》載,苗族地區(qū),“每歲孟春,合男女于野,謂之‘跳月’,預擇平壤為月場,及期,男女皆更服飾妝,男編竹為蘆笙吹之面前,女振鈴繼之于后以為節(jié),并肩舞蹈,……暮則挈所私歸,謔浪笑歌,比曉乃散。”[iv]

  2. “尚情重義”楚文化在沈從文作品中的體現

  在沈從文的作品中,人物對情愛的自由、開放態(tài)度可以從楚文化的特性中找到解釋。青年男女之間交往,結果似乎只有一個,就是導向兩性關系,沒有矯揉造作,回環(huán)曲折,往往直截了當。沈從文的《雨后》中的男女,在山野采蕨菜之時,因為天氣好,就想做點份外的事。女子趕走了在一邊唱歌戲弄的女伴之后,四狗就放肆起來。女子當然也是樂意的:“她卻笑,望四狗,身子只是那么找不到安置處,想同四狗變成一個人。”他們沒有任何精神負擔,主動索取毫無掩飾,欲望強烈赤裸。沈從文的喜劇《野店》寫了一家路邊小客店的宿客對老板娘的勾引,宿客躲在床上輾轉反側,最后才弄明白是被老板娘吸引。他摸黑到老板娘床前,發(fā)現她醒著,嚇了一跳,老板娘反倒很鎮(zhèn)定地告訴他撒尿的地方。老板娘其實也是春情難耐,雖然表面上她裝作不情愿,但當宿客擔心老板會回來時,她趕忙申明:“莫是莫是,我老板上貴州去了,代狗(她的孩子)進城去三五天還不能歸,我------”。后來宿客問她,以前有沒有過情人,老板娘的回答讓人忍俊不禁:“老板惡得很,莫敢”。宿客問她喜不喜歡他這個情人,老板娘坦率地回答:“喜”,作者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邊地人的性開放態(tài)度。二人本不相識,但當欲望需要滿足時,一拍即合,沒有什么繁文縟節(jié)和禁忌。這種湘西邊地人民的率性任情,無拘無束,在這里表現得很是充分。雖然有些違背人倫,但是這些都是合乎自然人性的。

  沈從文在《湘西苗族的藝術》中這樣寫道:至于青年男女戀愛,更有唱不完聽不盡的萬萬千千好聽山歌,即或是行路人,彼此漠不相識,有的問路攀談,也是用唱歌方式進行的。

  沈從文的《龍朱》中,白耳苗族族長的兒子龍朱,是本族中享有盛名的唱歌師傅。因地位顯赫,相貌英俊威武,歌子唱得好,他被族中女子當神一樣敬奉著。“白耳族男女結合,在唱歌慶大年時,端午節(jié)時,八月中秋時,以及跳舞刺牛大祭時,男女成群唱,成群舞,女子們,各戴花擦粉,供男子享受。平常時,在好好天氣下,或早或晚,在山中深洞,在水濱,唱著歌把男女吸引到一塊兒來,即在太陽下或月亮下,成了熟人,做著只有頂熟的人可做的事。在此習慣下,一個男子不能唱歌對他是種羞辱,一個女子不能唱歌她不會得到好丈夫。抓出自己的心,放在愛人而前,方法不是錢,不是貌,不是門閥也不是假裝的一切,只有真實熱情的歌。”龍朱的歌,最后征服了族中最美麗最高貴的女子。情歌在兩情相悅的活動中,扮演了至高無上的角色,其他一切、相貌、財富、地位,都成了無足輕重的東西。

  最引人注日的要數作者筆下的妓女,嫖妓本事文明社會的“丑惡現象”,但在湘西,同樣也洋溢著生命的昂奮和朝氣。即便是妓女,也保留著邊地人純樸熱烈的愛情和對待生命的莊嚴認真態(tài)度,也被作者描寫的順乎自然,那樣無可指摘與輕視,妓女與他的情人之間是那樣的“重義”。“由于邊地的風俗純樸,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么渾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時行先交錢,再關門撒野,人即相熟后,錢便在可有可無之間了。”《柏子》中,水生柏子把在船上辛苦勞作得來的錢,大多花在妓女身上,然后再回船上出苦力,他覺得這樣很合算。柏子一進門,就被兩只柔軟的胳膊抱住,妓女在搜完了柏子帶給她的禮物之后,就一切盡歸柏子了。他們之間雖然是赤裸裸的錢肉關系,各取所需,但兩人在此刻卻是真誠的。他們之間不僅僅是求得心理上的滿足,而且是有著活潑的愛。

  (三)沈從文文化秉賦的根源

  沈從文之所以欣賞楚巫文化,自有其人生和藝術方而的獨到見解和追求。沈從文傾心于湘西一帶具有原始美德的社會環(huán)境,他認為神的存在是有條件的,這就是“人生情感的素樸,觀念的單純,以及環(huán)境的牧歌性,神仰賴這種條件方能產生,方能增加人生的美麗。”沈從文是一個具有深沉宇宙宗教感的人。“所謂宇宙宗教感,系指對秩序井然的宇宙和設計,懷有深深敬畏和贊嘆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v]沈從文從湘西的祀神場面中抽取其藝術氣質的浪漫精神。“我剛才看到的并不是什么敬神謝神,完全是一出好戲,一出不可形容不可描繪的好戲。是詩和戲劇音樂的源泉,也是它的本身,聲音顏色光影的交錯,織就一片云錦,神就存在于全體。”[vi]如果說湘西的山山水水給青年時代的沈從文以自然的滋養(yǎng),那么湘西濃厚的巫楚文化則以一種活化石的形態(tài)直接構成沈從文深層次的文化秉賦,深深地影響著沈從文。這也是沈從文作品中人性美的歷史根源。

  二、沈從文作品中深厚的道家文化底蘊

  (一)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道家文化的影響

  1. 沈從文的文化過程及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沈從文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傳統(tǒng)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沈從文一個只讀過小學,當了幾年兵的鄉(xiāng)下人,從邊遠落后的湘西跑到北京,想用一枝筆掙點“可以消化”的東西,可是他標點符號都不會用,在這種文化饑餓的狀態(tài)中,他讀了很多書。他最初擁有的書,是一本司馬遷的《史記》,他反復讀這本書,直到晚年,對其中許多章節(jié)還記得。他的小說行文簡潔而精確處,得力于《史記》的不少。他還讀了很多魏晉時代的詩文。他晚年寫的詩,風格近似阮籍的《詠懷》。他讀過不少佛經,曾從《清苑竹林》中輯錄出一些故事,后來改寫成《月下小景》。他的一些小說富于東方浪漫主義色彩,跟《清苑竹林》由一定的關系,他描寫風景的的概括性和鮮明性,可以直接追溯到酈道元的《水經注》。他從1949年以后突然中斷文學創(chuàng)作,轉到文物研究方面來,而且出版了《中國服飾研究》這樣的開山之作,這并不是完全不可理解。因為,沈從文年輕時就對一切美的東西具有近似癡迷的興趣。

  對《史記》的情有獨鐘、含英咀華,對魏晉文學的著意欣賞,這兩件事,可以視為沈從文深深濡染道家思想的重要途徑。眾所周知,司馬遷父子都是遵黃老之學的,而黃老之學的核心成分是道家思想,所以被稱為新道家。至于魏晉文學家的思想,大抵以玄學為旨歸,而玄學的精髓仍是道家思想,這一點已為哲學史家所公認。這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承傳,與沈從文從小親近大自然以及在邊地的經歷,是一種呼應、互動和強化。

  2. 從出于楚文化的道家思想對沈從文的影響

  傳統(tǒng)文化中,道家文化對沈從文的影響至深,沈從文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道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沈從文以其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寧靜淡泊的湘西風情,完成了對人性和生命美的歌頌與贊揚。他崇尚自然,自愛、愛人的精神,正是道家莊子“宗法自然”、老子“道生萬物”思想的體現。

  在此,有必要指出,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作為與“中原文化”在形態(tài)上有諸多奇異之處的“楚文化”,正是后來的道家思想之所從出。一位學者曾指出:“正是這反宗法、遠人事而近自然的、泛神的楚文化,成了道家思想的溫床”。[vii]老子是楚人,這于史有征:“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周守藏室之史也。”此記載見于《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而莊子家鄉(xiāng)在今山東西南菏澤、成武一帶,接近古楚地。《莊子》的《秋水》、《至樂》等篇記載,莊子曾游歷楚地。道家思想的開創(chuàng)者老、莊既與楚文化有如此緊密的聯(lián)系,他們受楚文化的熏染是不待說的。

  莊子“以自然為宗”的思想,包含三層意思:

  其一,宣揚恬淡無為,在莊子里表現得異常清楚。《田子》篇說:“夫水之勺也,無為而才自然矣。”郭象訓釋說:“蓋勺乃水之自然涌出,無所作為,唯其才能自然也。”這就是說水自然而然地涌出,不受任何約束。莊子以流水來說明無為而才自然,則是為了論證人也應當這樣,要自然而然地生活。

  其二,反對約束,恢復本性。對于動物和人類,莊子主張任其本性,自由地發(fā)展和生活,反對人為的約束。就以鳥和動物而言,莊子說:“夫鵲不日浴而白,鳥不日黔而黑,黑自之樸,不足以為辨。”又說“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皓首烏黑,出自本性,天生而成,“黑白之樸”,牛與馬天生四足是其本性;落馬首,穿牛鼻,是人為之,失其常然,妨礙其自由發(fā)展。

  其三,莊子“以自然為宗”,還包含著向往原始社會和“混茫”世界的意思。《由木》篇說,有個“建德之國”,“其民愚樸,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與而不求其報,不知義亡所適,不知禮之所將,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樂,其死可葬。”這樣的社會,自然是愚昧無知的自然社會,莊子向往的社會自然就是天然淳樸、無復人情的原始狀態(tài)。

  “道家思想受楚文化的熏陶而產生,而一經產生,又成為楚文化的升華。”[viii]沈從文所出生的湘西,從古就較少受到中原文化即儒家文化的浸染,其人性基本上未受到漢族封建階級整套倫理觀念的影響,故呈現出樸實天然、縱情任性的風貌。沈從文從小生長于斯,潛移默化,與家鄉(xiāng)源遠流長的自然美、人性美融化為一體,萬難動搖,魂牽夢繞,在內心深層積淀為一種文化無意識。其核心,自然是道家文化精神。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一方面,承認自然萬物本身像人一樣具有個性,另一方面又把人作為自然之一分子,強調人即自然,追求人與自然萬物的圓融,認為這樣才能達到高度的精神自由。沈從文的成長與創(chuàng)作體現了上述道家的基本精神。進一步說,沈從文的人生哲學和美學思想是以老莊道家思想為主導,他作品中顯示的美學境界正是道家思想的閃光。他描繪的一幅幅藝術畫面,給讀者的感覺,是浮現著莊子的幽靈。

  (二)道家的自然觀對沈從文的影響

  1. “生境”對沈從文個性的影響

  在生態(tài)學中,“生境”(habitat)又稱“棲息地”,是生物個體或種群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比一般說的環(huán)境更為具體。從心理學的意義上講,除了遺傳基因,兒童時代的早期經驗在一個人個性的形成中發(fā)揮著極大的作用。對于一個文學家、藝術家的生長發(fā)育來說,早期經驗更具有重大意義,它可以持久地影響到文學藝術家的審美興趣,審美情致,審美理想,而如此重要的早期經驗正是從一個文學藝術家童年時代所處的“生境”中獲得的。正如托爾斯泰在晚年向人們訴說的:“孩童時期的印象,保存在人的記憶里,在靈魂深處生了根,好像種子撒在肥沃的土地中一樣,過了很多年以后,它們在上帝的世界里發(fā)出它的光輝,綠色的嫩芽。”[ix]

  自然環(huán)境對一個作家童年心靈的濡染,沈從文可算一個典型的例證。沈從文出生在封閉而又美麗的湘西鳳凰縣,這里山清水秀,風景秀美。童年的沈從文盡管受到學校和家庭的禁錮,但是他還是想盡一切辦法沖破這種牢籠,沉入到自然界中,沉入到社會人生中。頑童沈從文對書本以外大千世界充滿好奇和渴望,這使他能超脫學校與家庭的束縛,甚至是摧殘而進入與自然山水,自然人生融為一體的身心兩自由的境界,而他對自由的追求首先表現為與自然山水的親近。

  在談到《邊城》的創(chuàng)作時,沈從文曾說:“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二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連在一起時,各人應有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沈從文的小說中,人物極其平凡普通,然而正是這些平凡普通之人卻具極高的心性,他們與世無爭,自珍自愛卻又能與世共融,他們對生活始終充滿熱情和執(zhí)著,他們是精神上的“貴族”?!哆叧恰分袛[渡的老人因為精神世界的豐富與敏感,被儺送二老誤認為“彎彎曲曲”“不利索”,過渡人給的錢,他堅決不收,有時情卻過不去,他也決不占人家半點便宜,必用這些錢買些茶葉和煙草供過渡人享用。在外人看來,老頭是助人為樂,是愛人,而在他自身恐怕首先是求得心里安穩(wěn)與平衡,是出于自珍自愛,所以在這里自愛與愛人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

  2. 道家自然觀在沈從文文學作品中得到了完美體現

  重自然是沈從文對道家精神的認同。重視自然是道家精神的核心。胡適認為:“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有一個‘自然’。”[x]沈從文認同道家重自然的精神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自然環(huán)境。沈從文認為,自然是人類活動的場所,是個體生命展示個性的舞臺。所以,沈從文在小說中總是極力渲染各種自然環(huán)境。因而沈從文又說,他的小說人物大部分是“由皈于自然而重返自然”,人物可以“在背景中凸出,但終無從與自然分離,但把人縮小到極不重要的一點上,聽其逐漸全部消失于自然中”。[xi]。二是自然即人之本來,也即胡適先生所說:“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是自己如此”。[xii]沈從文力主道家重自然的精神,希望以此來恢復中國人的自然性,即人性要自然而然,不受約束。

  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是一部崇尚自然的生命哲學,關懷人性是其根。30年代的中國戰(zhàn)亂頻繁,沈從文先后當過士兵、班長、文書、書記,過早經歷了生命的殘酷和戰(zhàn)爭的野蠻,然而他的作品卻呈現與同代作家不同的世界。茅盾、巴金、老舍等作家主要描繪了正在變革的社會現實,其作品的批判色彩甚為濃厚。與此不同,沈從文在生命的建構與人性的緬懷中淡淡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這種精神可以說是與莊子的思想一脈相承的。對自由人性的歌頌與對自然的崇尚是莊子生命哲學的精髓所在,莊子哲學最重要的恐怕就是歌頌生命,歌頌人的自由自在的存活狀態(tài)。他生活在亂世,那時的人們人性扭曲,生存壓抑,生命處于極不自由狀態(tài)。莊子以他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超然姿態(tài)實現了自我對生命與人性的關懷。

  在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里,人們終日與古樸、寧靜、和諧、美妙如畫而又充滿靈性的大自然為伴,擁有原始、野性、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他們的人性、人情、道德與孕育他們的大自然保持著一種異質同構的關系。在作者的審美意識中,他們完全是自然孕育造化的精靈。他們真情所至,率性而為,不受任何陳規(guī)陋俗羈絆,也不為任何世俗禮法約束。四狗和阿姐在山雨洗凈了的大自然中“撒野”,神巫違反“魔鬼習俗”去追求“天許可”的愛情,兒子特意筑路以為方便母親去廟里與和尚相會,湘西民間的道德處于一種自山自在的狀態(tài),它體現了人們的習慣、樂趣和愿望,反映了生命的需求和生命的趨向,完全符合人的生理自然和心理自然,彰示出生命的自由,生存的灑脫。

  莊子把對人性的理想寄托在“神人”身上,在《逍遙游》中寫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熟。”所有的描寫都具有脫離塵世的美的特征。沈從文筆下的主人公都是這樣的自然之子,他們似乎同藐姑射之山的神人一樣純潔善良,和湘西古雅的風情融為一體。邊城的女子是溫柔純凈的,是愛與美的化身,她們心底善良淳樸卻又執(zhí)著剛強,就像一泓深泉,清靈卻不見底?!哆叧恰防锏拇浯洌抢洗膶O女,她的身影飄蕩在山水相融的風景中,生活簡單而又自足。勤勞自然、美麗善良、恬淡鉆溫和、寧靜執(zhí)著構成了她人性美的個部,顯然作者在這里傾注了自己的全部理想。如果說女性在這里體現了自然和諧與人性恬靜優(yōu)美的一面,那么他筆下的一部分男性則帶有自然原始的力量和生命的沖動。在《龍朱》里,龍朱便作為男性人格的完美代表自然不加雕飾的原始地出現了,他“美麗強壯像獅子,溫和謙順如綿羊”,集獅子與綿羊于一身的男性完全是純粹的自然之子,他們熱情、真實、誠實、勇敢、女性的陰柔和男性陽剛配合得恰到好處,完全體現了人性的完整和自然。兩性之愛是沈從文經常關注的,它自然而又美麗純潔,不在乎一切外來的干涉,沈從文常常把男女之間的戀情置于自然的背景之下。《雨后》中“聽一切大小蟲子叫,聽晾干了翅膀的蚱蜢各處飛,聽樹葉上的雨點落在地上的跳躍,聽在身邊一個人的心跳,全是詩的”。靜謐中生命躍動的聲響交合著從林間隱隱綽綽的意象,四狗的愛情就在這充滿生機的自然環(huán)境中萌發(fā)、膨脹、生長,情感及欲望在一種飽和狀態(tài)中走向極致,生命力在充分的張揚過程中也正蘊蓄著新的生命。

  沈從文從道家的思想中尋覓到了心靈的契合點,因而極為贊同道家的“返鄉(xiāng)”之說,尤其羨慕道家恬淡虛靜的“化外之境”的理想,在自己的小說中,沈從文構筑了一幅幅原始意味極濃的湘西世界圖式:

  兵卒純善如平民,與人民無侮無擾。農民勇敢而安全,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同平民作有無交易,謀取什一之利。人人潔身信神,守法愛官……一切事保持一種淳樸習慣,遵從古禮。[xiii]

  當然沈從文的崇尚遠古并非絕對的復歸原始。他仍然看到了湘西原始習俗所造成的各種悲劇,并且希望改變這種“非人”的現實。這也許是對道家尚遠古精神的超越。

  因此,沈從文作品的話語間隱含著的是對于人與自然契合的遐想。湘西清奇靈秀的山光本色成為人心目中的美景,而淳樸善良的男女老少成為活動于景中的人,它們交相輝映形成了人化的自然與自然的人化,構成了人類生存的理想境界。

  引文注釋:

  [i] 鄭英杰,《湘西文化是研究楚巫文化的活化石》,《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ii] 沈從文,《沈從文文集》花城出版社,1982年,第9卷,第405頁。

  [iii] 沈從文,《沈從文選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卷,第13頁。

  [iv] 《黔書·續(xù)黔書·黔話·黔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0頁。

  [v] 趙鑫珊,《評西方著名自然科學家的宗教觀》,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5年,第78頁。

  [vi] 沈從文,《沈從文文集》,花城出版社,第4卷,第387頁。

  [vii] 漆緒邦,《道家思想與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8年,第8頁。

  [viii] 漆緒邦,《道家思想與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8年,第9頁。

  [ix] 艾爾默·莫德,《托爾斯泰傳》,十月文藝出版社,1984年,第24頁。

  [x]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5年,上卷,第105頁。

  [xi] 沈從文,《沈從文文集》,花城出版社,1982年,第11卷,第64頁。

  [xii]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5年,上卷,第105頁。

  [xiii] 沈從文,《沈從文自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2頁。

  參考文獻:

  〔1〕沈從文,《沈從文文集》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2〕沈從文,《沈從文選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卷。

  〔3〕沈從文,《沈從文自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4〕漆緒邦,《道家思想與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8年版。

  〔5〕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5年版,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