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委:方寸講臺見匠心
改革開放40載,東方春潮浩浩湯湯。40年里,從抗戰(zhàn)烽火中一路走來的人民大學也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涅槃重生,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樹起了一面旗幟。學脈綿延,源自一代代前輩先生的堅守;底色不改,書寫新時代人大師者的初心。本報二版自本期開設改革開放40年系列報道專欄“弘揚愛國奮斗精神 建功立業(yè)新時代”,聚焦與新時代同頻同向、與青年學子一同成長的優(yōu)秀青年教師,講述這群筑夢者的人大故事。
徐建委,1976年出生,山東東營人,現(xiàn)任我校文學院副教授。200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獲文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兩漢文本與學術。榮獲我校2018年度“教學標兵”榮譽稱號。
他跨界,學畫是童子功,學文是興趣,學史是自然而然。
他刻苦,《史記》《漢書》的上萬條注,花一整個暑假找出來逐一鉆研比對。
他健談,一本《詩經(jīng)》,說得璨若星辰、美如云霞。
他善思,做菜和做學問,煎炒烹炸、案頭筆尖,咂摸出一條烹鮮治學之道。
提起徐建委的名字,上過他課的學生眼睛一下就亮了。這位“70后”男神總穿一件深色T恤,利落的寸頭,走上講臺大步流星。一堂課90分鐘,他神采飛揚地講敘事、講典故、講六朝文風,興味盎然之際,翻飛的粉筆灰間露出一個標志性的笑容,片刻留白,一屋子的年輕頭腦便在浩瀚文海中放飛想象。
而守護這些想象的,恰是徐建委的一顆匠心。
識色,方知千紅萬紫
上高中,徐建委學的是繪畫。他尤為酷愛國畫,閱讀了不少畫論的他知道,毫末間傾瀉而出的山水與詩意,要想自成意境,最離不開滿腹詩書的發(fā)酵和蘊養(yǎng)。于是,徐建委上了山東大學的中文系。
大學四年,徐建委讀書、上課、畫畫,有意無意地翻遍了山東大學圖書館50年代到90年代的藝術類雜志,包括不少美學和社科期刊。
讀研究生時,徐建委考入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的劉躍進先生門下。他依然也沒忘了自己的“老本行”,瞄上文學史和藝術史的交叉地帶,碩士論文便做了兩漢畫像石的研究,直言自己“一開始就是個跨學科的人”。
研究生一年級,徐建委的導師劉躍進先生開設了一門秦漢文學導論課程。“老師治學嚴謹,尤其重視文獻,布置作業(yè)的時候就強調(diào)一定要仔細閱讀文獻。”為這一句話,徐建委把《史記》和《漢書》一頁一頁地對照著讀了一遍。
跨學科,除了廣博的閱讀面和扎實的知識結(jié)構外,還要有穿針引線由此及彼的豐富想象力。“從唐代以后,有多少杰出的學者在面對《史記》時,都在思索要如何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這是需要想象力的。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穿越回去,變成司馬遷,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這就是想象力。離開了想象力,是沒法成就一個好學者的。”
賞味,才辨苦辣酸甜
“你面對一個西瓜,原來只研究它是什么形狀,你不把它切開,不研究它的生長環(huán)境,不嘗一嘗,都不行的。”嘗鮮,不論教書還是治學,徐建委都樂此不疲。
給學生講《詩經(jīng)》,他會從古漢語說到西周社會形態(tài),不僅談文學,還談思想、談歷史,將經(jīng)典的觸角延伸到目力所及的各個角落。
與學生讀《史記》,他會列出一長串看上去并無直接關聯(lián)的書單。“史,阡陌縱橫,經(jīng)緯密織,讀史,廣泛涉獵,方得其要。” 徐建委自有一套閱讀兵法。
光會嘗鮮是不夠的,治學,還得“具備一種看問題的穿透力”。這是徐建委的博士導師袁行霈先生教給他的。
這種穿透力,恰是跨界之后對海量知識的重新審視和洞察,找出其中暗通的款曲和咬合的關節(jié),用多元化的閱讀庫存來打開研究的新思路。
袁行霈先生給徐建委上的這一課,他深得精髓。
審視當代中國文學史研究存在的問題,徐建委發(fā)現(xiàn)最迫切的是要重新定義中國文學。“我們要把視野拓寬,把方法革新。要搞一場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的整體變革。”
烹鮮,終得玉盤珍饈
“做菜跟做學問一樣,材料最重要。”
徐建委愛做菜,一道鎮(zhèn)江米醋燉豬排,引得一群“吃貨”學生在朋友圈直調(diào)侃“不會畫畫的廚子不是好老師”。
廚房里日復一日的煙火蒸騰,徐建委做菜的手藝越來越好。“做排骨,倘若肉質(zhì)不好,手段再高也徒勞。這就顯出食材的關鍵來,慢慢的變成一種經(jīng)驗,再后來就成為直覺。”
從廚房到書房,還就讓徐建委悟出了一些門道。
“做菜,食材和經(jīng)驗缺一不可。這跟做研究是一樣的。當你面對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材料時,對材料的熟悉程度就至關重要,它將對你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產(chǎn)生決定性的影響。”
在研究先秦兩漢文本時,徐建委不光閱讀了大量唐代以前的原始文獻,還把漢代以前幾乎所有經(jīng)典著作的研究論著都找出來看了個遍。下了這樣的苦功夫,徐建委才弄清楚清代大儒提出了哪些問題,提不出哪些問題,又有哪些問題是別朝學人無法望其項背的。
研究文學史,材料浩如煙海,會讀能讀只是第一步,提得出問題才算找著了學術的大門。
做了十幾年菜,徐建委發(fā)現(xiàn),要想激發(fā)出每種食材各不一樣的風味,必須要根據(jù)食材的特點、味道以及成熟之后的樣態(tài),來選擇烹飪的方式。文學史研究也概莫能外,拋開當代學術語境和中國本土的學術土壤,就很難走得長遠。
要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徐建委,窺見了激活創(chuàng)造力和可能性的全新空間。“中國的古代文學研究,將要發(fā)生一次根本性的變革,舊有的研究方式會被淘汰,一個全新的研究紀元將會開啟。”
- 相關文章
-